摘 要:探究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方法:選擇100名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名學生。其中觀察組的護理學生接受體驗式教學模式進行兒科護理學教學;對照組護理學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兒科護理學教學。觀察并比較兩種教學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學教學的臨床效果。結果:經教學后,觀察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優秀率為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優秀率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優秀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優秀率7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學教學對于護理學生具有突出的效果,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且對綜合素質也有明顯提升,值得今后在臨床工作中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模式;兒科護理學教學;研究效果
目前,由于大多數家庭都是一胎,因此對于兒童的保護度增加,對于治療效果要求更嚴格。因此對于護理學生的需要大大增加,對于護理學生的教學效果要求更加高,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臨床考試成績不是十分理想。有研究顯示,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本文旨在研究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特此選取100名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現有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100名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隨機法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為50名護理學生,年齡18~20歲,平均年齡(18.03±1.05)歲,其中男性15名,女性35名;對照組為50名護理學生,年齡18~20歲,平均年齡(18.04±1.06)歲,其中男性16名,女性24名。
兩組護理學生的平均年齡、性別以及學習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二)實驗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在進行教學前,對每組50名護理學生進行分組,分為10個小組,每組5名學生,并選出一名小組長進行監督。
對照組50名護理學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包括帶教老師按照課本大綱要求進行教學等。
觀察組50名護理學生接受體驗式教學模式教學,包括
1.提高護理學生的學習興趣,帶教老師可以通過跟學生游戲互動、播放相關視頻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氛圍。
2.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包括提出問題、一起探討以及最后總結,老師最后可以糾正學生們在討論中出現的錯誤以及最后總結講述該項知識,進而使學生對于不懂的地方理解更加深刻,進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扮演病人、家屬以及護士等職位,進行模擬生活中會發生的情況,練習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解病人的能力
4.針對設定不同的情景,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討論以及總結,培養學生實際操作以及創新能力。
(三)評價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與綜合素質優秀率。其中綜合素質包括護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臨床操作技能、團隊精神、溝通能力以及自己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優秀率=(優秀+良)/50*100.00%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當P<0.05時,表示兩組護理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與技能操作成績優秀率
經教學后,觀察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優秀率為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優秀率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教學后,觀察組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優秀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優秀率7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體驗式教學模式[1]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利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換位思考能力,增加團隊協助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外通過上述實驗可知經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優秀率以及綜合素質優秀率均明顯高于經過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的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優秀率以及綜合素質優秀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學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還可以提高綜合素質,值得今后在臨床工作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哈斯也提·艾力。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11(1):593.